
4月13日,2023年全国氟新材料高峰论坛暨招商对接会在会昌县汉仙温泉度假酒店隆重开幕。
本届论坛由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中共会昌县委、会昌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请了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200余人,从氟材料学术和产业化出发,结合氟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就新能源用氟材料产品、市场、工艺、技术、应用、创新、行业最新研究动态进行广泛交流。
开幕式上,李德伟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仕正、洛阳森蓝化工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崔武孝、浙江大学教授张庆华、三明学院教授念保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倪传法、上海大学教授郝健、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马睿、奥首研究院副院长吕晶、温州大学教授周承义、三明学院牛玉博士等10位专家颁发了会昌氟盐新材料首位产业特聘专家聘书。
白色粉末重塑“透明世界”:偏磷酸盐家族点亮氟磷玻璃科技树
白色粉末重塑“透明世界”:偏磷酸盐家族点亮氟磷玻璃科技树在国内著名实验室里,工程师将一罐标有“偏磷酸铝”的白色粉末注入高温熔炉。1537℃的烈焰中,这些晶体与氟化物交织成透明液体,最终冷却为一片折射率仅1.25的镜片——未来它将装配于太空望远镜,捕捉百亿光年外的星光。 01 玻璃骨架的“钢筋”:偏磷酸铝作为氟磷玻璃的核心增强剂,偏磷酸铝(Al(PO₃)₃)凭借1537℃超高熔点和2.78g/cm³密度,在玻璃网络中充当“结构铆钉”。当含量控制在5%-85%时,其Al³⁺离子与氟离子形成[AlF₄]四面体,将断裂的磷氧链重新连接,使玻璃化学稳定性提升3个数量级,彻底解决传统氟玻璃易潮解难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实验证实:含22%偏磷酸铝的氟磷玻璃H-FK95,在航天器高分辨率镜头中实现色散值0.003μm⁻¹,成像视场角扩大40%。已将其量产用于车载摄像头镜片,耐受-40℃至125℃极端温度。02 光学魔术师:偏磷酸镁偏磷酸镁(Mg(PO₃)₂)的魔力在于调控色散。其镁离子(半径0.72Å)可嵌入玻璃网络间隙,诱导形成“双折射微区”。在手机镜头玻璃中添加1.5%后,短波色散系数提升30%,有效消除边缘紫边——这正是高端影像设备色彩还原的关键。更突破性的应用在激光领域:掺杂钕离子(Nd³⁺)的氟磷玻璃中,偏磷酸镁将非线性折射率压低至3×10⁻¹³esu,使固体激光器功率密度突破100kW/cm²。99.9%高纯产品已供应中科院神光装置,用于核聚变实验。03 透光守护者:偏磷酸钡为攻克氟磷玻璃透光率瓶颈,科学家引入偏磷酸钡(Ba(PO₃)₂)。钡离子(半径1.35Å)的大尺寸轨道特性可吸收紫外波段光子,同时释放近红外光。数据显示:添加8%后,玻璃在400-800nm波段透过率升至92.5%,而红外1500nm透过率提高15%。高纯偏磷酸钡,已成为AR眼镜镜片的核心材料。其特殊色散性能使衍射波导厚度从0.5mm降至0.2mm,用户视场角拓展至60°。04 高温卫士:偏磷酸钾当镜头遭遇高温考验,偏磷酸钾(KPO₃)展现热盾本色。其钾离子(半径1.38Å)在玻璃中形成“离子屏障”,抑制氟原子高温逃逸。湖北某企业测试表明:添加3%偏磷酸钾的氟磷玻璃,在300℃环境下热膨胀系数稳定在4.2×10⁻⁷/℃,仅为普通玻璃的1/5。该特性使其成为新能源汽车激光雷达镜片的理想选择——即便电机舱温度升至150℃,光学畸变率仍低于0.01%。05 量产先锋:偏磷酸钠六偏磷酸钠((NaPO₃)₆)虽因钠离子活性受限,却以成本优势打开消费电子市场。68%工业级产品通过螯合原料中钙镁杂质,使氟磷玻璃熔融温度从1450℃降至1250℃,能耗降低30%。目前全球80%的安防监控镜头采用含偏磷酸钠的氟磷玻璃,其折射率1.35的镜片成本压缩,推动百万像素摄像头普及至千元手机。中国创新突围 通过气相沉积工艺,将偏磷酸铝铁杂质压至5ppm,打破日本电气化学对半导体级氟磷玻璃的垄断;而开发稀土掺杂技术(YbF₃+偏磷酸镁),将玻璃析晶温度窗口从15℃拓宽至80℃,良品率提升至90%。据《2024-2030年氟磷玻璃市场预测》显示,全球偏磷酸盐在光学玻璃应用规模将达47亿美元。当这些每吨数万元的白色粉末融入镜头,人类的视野正从手机摄像头延伸至星辰宇宙。偏磷酸盐在氟磷玻璃中的核心作用对比表材料关键特性应用效果高端应用场景偏磷酸铝1537℃超高熔点化学稳定性↑300%太空望远镜、激光核聚变装置偏磷酸镁调控色散消除紫边,短波色散系数↑30%手机镜头、高功率激光器偏磷酸钡大尺寸轨道特性400-800nm透过率↑92.5%AR眼镜、红外成像系统偏磷酸钾热膨胀系数稳定300℃热膨胀系数仅4.2×10⁻⁷/℃新能源汽车激光雷达偏磷酸钠降低熔融温度熔融温度↓200℃,能耗降30%安防监控镜头、消费电子未来,中科院团队正开发生物可降解氟磷玻璃(偏磷酸钙+氟化镁),用于植入式医疗传感器,在完成体内监测后自然分解——这或许将是偏磷酸盐家族的下一个奇迹。
查看更多
2025-07-10
二氟溴乙酸乙酯:医药与材料领域冉冉升起的“合成之星”
二氟溴乙酸乙酯:医药与材料领域冉冉升起的“合成之星”—— 在精细化工与药物研发的前沿地带,一种名为二氟溴乙酸乙酯的化合物正悄然崭露头角,凭借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反应活性,成为构建高附加值含氟分子的关键“基石”,在医药、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 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核心价值:含氟分子的高效“构建模块” 二氟溴乙酸乙酯(化学式:CF₂BrCO₂CH₂CH₃)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分子中同时具备:高活性溴原子:易于发生取代反应,为分子引入新官能团提供“抓手”。两个强吸电子氟原子:显著影响相邻基团的电子性质和反应性,赋予最终分子所需的稳定性、脂溶性或生物活性。乙酯基团:提供良好的溶解性和进一步转化的可能性(如水解、还原)。这种“三合一”的特性使其成为合成含氟有机化合物,特别是那些含有-CF₂-(二氟亚甲基)或-CF₂X(X=O, S, N等)关键片段分子的高效、灵活的前体。应用领域多点开花医药研发的“加速器”:抗病毒药物关键中间体:在合成如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等重磅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HIV、乙肝)的工艺路线中,二氟溴乙酸乙酯是构建含磷-CF₂-桥连结构不可或缺的起始原料。其高反应活性确保了合成路线的效率和收率。含氟药物分子砌块:越来越多的新药研发利用氟原子的特殊效应(如改善代谢稳定性、提高膜穿透性)。二氟溴乙酸乙酯是合成各类含二氟甲基/二氟亚甲基的杂环化合物、氨基酸衍生物、以及复杂天然产物类似物的重要中间体,为创新药研发提供丰富的化学空间。先进材料科学的“赋能者”:高性能液晶材料:在液晶显示器(LCD)和下一代显示技术中,含氟液晶化合物对实现快速响应、宽温域、高稳定性至关重要。二氟溴乙酸乙酯是合成具有特定-CF₂O-或-CF₂S-桥键结构的液晶单体或添加剂的关键原料,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性能。特种聚合物与功能材料:可用于合成含氟聚合物单体或作为改性剂,赋予材料优异的疏水疏油性、化学稳定性、耐候性及低表面能,应用于高端涂料、防水防污织物、特种弹性体等领域。农药化学与其他领域:在新型含氟农药(如杀虫剂、除草剂)的研发中,引入二氟甲基等基团能显著改善其生物活性、选择性和环境行为。二氟溴乙酸乙酯是合成此类活性分子的重要工具。在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它也常被用作探索新型含氟化反应的模型底物。市场前景与挑战并存随着含氟化合物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中的需求持续增长,作为关键中间体的二氟溴乙酸乙酯市场前景看好。全球领先的精细化学品供应商已将其纳入重点产品目录,并不断提升纯度和供应稳定性。然而,挑战同样存在:安全操作要求高:作为一种卤代酯,其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和潜在刺激性,生产、储存和使用需严格遵守安全规范。成本因素:含氟原料及特定生产工艺导致其成本高于普通酯类。技术门槛:高效、绿色合成工艺的开发仍是行业关注点。专家观点 “二氟溴乙酸乙酯是现代含氟精细化学品工具箱中一件极为重要的‘多功能工具’,”某知名医药研发外包机构首席化学家表示,“它在简化复杂含氟分子合成路线、提高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含氟药物和材料的持续创新,对其需求只会稳步上升。”结语:二氟溴乙酸乙酯,这个看似复杂的化学名称背后,蕴含着推动医药健康与尖端材料发展的巨大能量。从对抗致命病毒的药物分子,到呈现绚丽画面的液晶屏幕,其身影无处不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颗“合成之星”必将在更多领域绽放光芒,持续为人类生活的进步提供关键的化学动力。未来,围绕其绿色合成工艺的优化、新应用场景的拓展,仍将是科研与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查看更多
2025-07-08
2025年7月评:萤石市场继续走软,低幅收窄
市场综述:本月(2025.6.1-2025.6.27)国内萤石市场走势下行。据统计,截至6月27日,国内97%湿粉市场到厂较上月同期下跌6.74%。总体来看,6月国内萤石价格总体表现与5月一致,走势下行为主,月内厂家及贸易成交订单多有让利。主受政策环境及生产成本的影响,本月中下旬开始部分地区市场情绪有所转变,成本压力下多地开工下滑,厂家出货情绪减弱,至月末场内货源供应逐步收紧,萤石短线价格支撑开始显现。但由于下游厂家利润长期倒挂,业者后市看空情绪仍存,因此,场内交投商谈氛围较5月有所增强。供应方面:6月萤石国内酸级萤石粉产量为二十四万多吨,较上月环比增长1.51%,本月萤石行业开工在47.68%。本月萤石市场减复产均有,整体受行业利润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格局。 具体来看:本月北方萤石产量总体小幅增加,月初部分装置复产。当前原矿供应长期偏紧,选厂成本坚挺,然下游采购价月中持续下调,双端承压背景下,厂家本月利润收紧明显,月内开工积极性逐步下行,供应面表现略有收紧。受此影响,本月北方地区萤石持货商稳价心态增强,厂家多数交付长单,月中散单稀少,囤货观望情绪逐步蔓延。华中地区本月萤石装置开工偏稳,当地企业较为集中,供应波动有限,厂家多数自用或者交付合约长单,交投表现平稳,价格总体随行就市,小幅偏弱运行。南方地区本月萤石产量总体小幅回落,受市场价格持续性低迷影响,当地萤石选厂生产承压,月中装置降负停车情况有所增多,加之海外货源增量有限,因而厂家焦虑心态减弱,观望心态增强,大幅让利意愿平平。当地贸易面交投积极性同样有所走弱,场内看空预期仍存,但惜售博弈情绪同样有所增强,因此总体来看本月南方供应小幅走软。需求方面:6月萤石需求较5月有所增长,场内商谈博弈情绪较前期有所增强。主因夏季消费面表现略显乏力,在后市持续看空的心态下,本月散单交投规模有所缩减。具体来看:6月氢氟酸市场走势下行,场内悲观情绪难改。月中制冷剂采购需求小幅增加,但由于目前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在夏季看空预期的拖拽下,行业内部近期竞争表现较为强烈,新单价格持续走跌。此外,受上下游的支撑,近期硫酸仍无回落迹象,进一步挤压酸厂生存空间,业者悲观情绪蔓延,开工积极性走软,全月产量小幅缩减。因此本月酸厂萤石采购意愿提升有限,择低少量补货为主,纵使存在一定企稳心态,但在7月新单的利空指引下,压价情绪不减。6月氟化铝市场继续走弱,行业亏损现状持续。月内氟化铝行业成本总体偏弱运行,然而由于当前需求面的利空因素更多,氟化铝市场当前仍旧维持着亏损格局。长期的利空气氛致使氟化铝厂家悲观情绪难有改善,市场供应波动有限,本月萤石需求弱稳,按需补库为主,采购方压价商谈情绪较强。6月冶金市场虽有反弹,但仍旧难掩跌势。月内市场成本上涨,黑色系市场出现短时反弹。然而,高温多雨天气下,钢厂下游施工受阻,近期需求面支撑难有提升,业者心态平平。故总体来看,本月冶金萤石需求维持弱稳。进出口分析:2025年5月我国进口氟化钙含量>97%萤石总量六千多吨,环比增涨8.65%,出口总量一万两千多吨,环比增长397.4%;进口氟化钙含量≤97%萤石粉总量十四多吨,环比上涨2.61%,出口氟化钙含量≤97%萤石粉总量1万八千吨,环比上涨31.66%。进口方面,本月进口萤石表现平稳,蒙古国及非洲地区进口粉矿已流入国内市场,但由于海外装置开工不足,叠加行情因素影响,供应增量有限,口岸价格随行就市,偏弱整理运行;外贸方面,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为1342.46点,较上期宽幅上涨8%,周内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继续呈现向好局面,多数远洋航线市场运价上行,萤石出口成本持续走高。 后市预测:6月萤石市场延续弱势震荡格局,但跌幅已有放缓。而随着近期价格逐步逼近成本线,厂商减产保价操作增多,萤石供应收紧,场内交投,尤其是低价货源的成交有所缩减。需求端表现则持续低迷,当前淡季已至,氢氟酸及氟化铝行业受终端拖累,利润多数倒挂,因而采购意愿谨慎,萤石需求偏软。故总体上看,在供需双弱态势下,市场交投活跃度受限,买卖双方博弈增多。综上预计,7月萤石价格小幅下跌,成交规模有所缩减,波动幅度在0-100元/吨之间。外贸方面,预计萤石进出口市场平稳运行。后续还需密切关注各区域安全环保政策、外汇船运形势及下游装置动态等。
查看更多
2025-07-04
国产氟化液打破垄断 数据中心冷却技术迎来变革
国产氟化液打破垄断 数据中心冷却技术迎来变革氟化液性能优异,是最为理想的数据中心浸没式冷却液,有望为行业带来新增量。在杭州举办的氟化工产业大会上,专家们一致看好数据中心冷却液市场前景。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有机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琴表示,2025年国内氟化液用量或超3万吨,市场有望突破45亿元。随着全球科技巨头3M宣布将于今年底退出氟化液领域,长期被海外垄断的冷却液市场出现缺口。这一领域正迎来国产替代的关键机遇期。01 数据中心热管理革命电子氟化液凭借低粘度、无毒性、高电绝缘性等特性,成为浸没式冷却技术的核心材料。液冷技术通过缩短制冷链减少能量损耗,可实现PUE值低于1.25的极佳节能效果。在各类液冷技术中,浸没式液冷在应对边缘节点的极端散热挑战时,相较喷淋式液冷、冷板式液冷更具优势。随着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激增,传统风冷已无法满足高密度服务器散热需求,液冷技术渗透率正加速提升。氟碳类和有机硅类冷却液在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领域各有市场份额,但氟化液在热稳定性、抗油性和耐磨性方面表现更优。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吕强调,氟材料因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许多高性能应用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02 45亿蓝海市场氟化液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国内氟化液市场空间将超过45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受三方面驱动: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带动数据中心建设浪潮,传统风冷技术已无法满足高密度服务器散热需求。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推动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对节能技术提出更高要求,PUE值成为关键指标。半导体制造精密温控需求增长,蚀刻工艺要求±0.1℃的极高温度稳定性,氟化液成为首选冷却介质。目前国内市场主流产品包括氢氟醚、全氟聚醚、全氟烯烃三大类,国内多家公司已实现量产。 03 上游材料国产化突破六氟环氧丙烷作为氟化液的核心原料,其生产技术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这个常温常压下呈无色气体的化合物(分子式C3F6O),由于生产成本高、工艺复杂,全球生产企业屈指可数。我国企业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显著突破。2022年全球六氟环氧丙烷市场规模约12.8亿元,预计今年将增长至15亿元。随着下游应用扩展,这一数字有望持续攀升。近期嘉远化工也投入含氟精细化学品扩产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04 制冷剂政策调整带来新机遇氟化工行业同时迎来制冷剂政策调整的关键节点。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方案,2025年我国二代制冷剂配额将加速缩减,三代制冷剂生产和使用总量保持在基线值。这一政策变化正重塑市场格局。二代制冷剂R22主要用于维修市场,其配额削减将推动价格持续上涨。三代制冷剂方面,受家用空调需求推动,R32社会库存减少,价格快速上行。东海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张晶磊认为:“制冷剂供需格局改善,行业将长期保持高景气,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提升。”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的头部氟化工企业更具竞争优势。05 绿色高端化转型随着氟化工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含氟精细化学品正成为企业重点发展方向。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西欧、日本含氟精细化学品产值达129亿美元,未来五年国外含氟医药和农药中间体需求年均增长率将达4.9%。在含氟特气领域,杭州氟创科技教授级高工白占旗指出,含氟电子特气是泛半导体行业用电子特气的主要品种,占比很大。“未来含氟特气要向性能优良、高纯高净、环境友好的趋势发展,高质量产品才会为企业带来高效益。”新能源领域同样蕴含机遇。氟化碳作为电池正极材料具有比能量高、自放电率低等优势;含氟添加剂可有效提高电解液的低温性能和阻燃性能。随着锂电池市场壮大,相关氟材料应用空间广阔。氟化工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随着氟材料产业基地持续完善“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项规划、一套扶持政策”的工作机制,国产氟化液在数据中心和半导体制造领域加速替代进口产品。全球六氟环氧丙烷市场虽小,2024年预计仅15亿元规模,却撬动着数十倍的下游应用价值。在氟化工这条赛道上,中国企业正从“跟跑”转向“并跑”,部分领域实现“领跑”。未来几年,随着3M等国际巨头退出氟化液市场,国产品牌有望占据数据中心冷却技术的核心位置。
查看更多
2025-07-02